滴答网 - 澳洲中文网_澳洲交友_澳洲租房_澳洲房产_澳洲旅游_澳洲汽车_二手市场_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标题:
波兰斯基的前世今生
[打印本页]
作者:
rachel-4u
时间:
2004-3-10 14:51
标题:
波兰斯基的前世今生
又看了一遍《钢琴师》,这次是在电影院。看完突然想:除了波兰斯基,世界上找不出其他人更适合拍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里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情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
二战爆发那年,波兰斯基才6岁。他跟着父母被赶进了波兰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隔离区。袖子上也带上了六角星的标记。最后父亲找到一个死角,用钳子剪断铁丝网把他偷偷塞了出来。随后父母被送进了集中营,母亲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有人说,为什么曹雪芹能把《红楼梦》里奢靡繁华的贵族生活写得如此精确,因为他小时候见过。同样,波兰斯基也见过。小波兰斯基的种种遭遇几乎和电影里的钢琴师一模一样。尤其是细节。
据《钢琴师》里演母亲的演员回忆,当拍到一家人被赶进犹太区后,透过窗户看到大街上一堵墙突然被砌起来的那段戏。预演的时候,演妹妹的演员大呼小叫,作出惊惶失措的表情。波兰斯基马上叫停,对她说:“不对,不是那样的。”演员不明白,波兰斯基演给她看。他只是走到窗前,说:“看,看。”只是看,脸上长时间没有一点表情。
波兰斯基写过一本《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详细描述了童年的流浪生活。里面也有一段,他在犹太区的家里看到窗外工人在砌墙,他意识到这是要把他们隔离起来。接着他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沉重,眼泪一涌而出。”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我们的译文未免太过文艺腔。但他真的没有“叫”,只是眼泪一“涌”而出。
把2002 年的电影《钢琴师》和1945 年钢琴师原型斯皮尔曼的原著小说,还有1980 的《波兰斯基回忆录》,三者放在一起对照着看,极有意思。
电影十有八九按照原著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有些细节显然是导演加上去的。中间火车站父子分离那段戏,钢琴师在被送往集中营行进队伍中,被相熟的波兰警察一把拉走,拣回了一条命。接着小说这么写:“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好像被一种有强制力的动物般的恐惧所驱使,立刻朝街道方向跑。”这里光写到“跑”。
而《波兰斯基回忆录》里,小波兰斯基和小伙伴想要逃出犹太区。一位站岗的波兰警察“不露声色地点点头,示意我们可以出去。我们拔腿就跑。‘不要跑,慢慢走。’波兰警察喊道。我们照他说的做了。”
于是,波兰斯基亲身经历的这句救命真言“不要跑,慢慢走”,被加进了电影《钢琴师》里。画龙点睛的细节,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如果说童年的辛酸经历是波兰斯基真实的“前世”,那么执导电影《钢琴师》可算作他想象的“今世”。“真实与想象的界限总是那样令人失望地模糊和混乱。”《波兰斯基回忆录》一开头就这么说。
欢迎光临 滴答网 - 澳洲中文网_澳洲交友_澳洲租房_澳洲房产_澳洲旅游_澳洲汽车_二手市场_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https://nearther.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