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的研究生和授课型的研究生有何不同?

所谓的授课类硕士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授课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完成学科作业和考试完成学位的。而这并不意味着此类硕士只要学习课堂知识就可以了,这与本科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授课类硕士不单单要学习课堂知识,而是授课为主的方式指通过讨论会、讲义、考试等获得学分,最后通过提交小论文或参加毕业考试获取硕士学位。研究类硕士则是主要以研究专项课题为主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后提交论文,论文通过并经口头答辩,获得学位。
      研究类的硕士是对于某项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如果学生想在所选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或打算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选择研究类硕士是最佳选择。如果学生打算硕士毕业后就就业的话,就要选择授课类硕士,因为授课类的硕士培养的是学生研究能力,团队合作和公开演讲或调研的能力,更符合就业的需要。

     就香港而言,首先是学习方向上,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型的硕士更重视学术研究,而授课型的则更实际一些;

     此外,学制上,研究型的是一般2年的课程(Full time),而授课型课程通常只有1-1.5年完成(Full time)。因为香港的学费是依据学分收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型课程每年的学费是比Taught课程低一些的,但是整个项目算下来,读完整个项目的学费是基本相当。举例来说,比如专业A的授课型课程学费是12万港币,课程长度1年;那么其研究型课程每年的学费可能只有4.9万港币,但是因为是2年的项目,读完整个项目的学费也要超过10万港币,基本上和授课型课程差不多;
       因为研究型课程是走学术研究方向,而相当比例的研究型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之后一般会继续就读PHD课程,另外,研究型项目的学生一般都有奖学金,或者助教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学费和生活费的补贴,一般可以cover学费和全年基本生活费。

      此外,到底研究型的研究生含金量高还是授课型的呢?
   授课型的课程认可度低,甚至不受认可?听过这类谣言,不认同这种说法。授课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区别在于“个人研究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这和课程的认可度没有必然的关系。
       研究型的课程要求学生做研究,因此该学生会在其research topic的相关领域上学得更加“精”,也有相对更出色的研究经历和能力;而授课型的学生,得益于课程设置,能上不同的课,知识面会更“广”,也更容易获得直接的职业技能。这两类课程的学生,各有各的优势。除非某岗位本身就要求很高的研究能力,不然研究型的学生不见得会比授课型的更具优势。
       不过,因为研究型课程申请难度较大,能被研究型课程录取的,普遍是凌驾于学霸的学神。学神们本身就有更高的起点,他们从研究型课程毕业,自然更容易获得高度认可。但这样的结果,和“研究型”“授课型”课程本身并没必然的关系——即使学神读的是授课型的课程,因为其本身的优秀和努力,他们毕业后依然也是受欢迎的。
       因此,仅仅因为“国内硕士普遍需要读2-3年,而授课型课程普遍只需要读1年”,就认为授课型课程认可程度低、甚至不受国家认可的想法,就更是大大的谬误了。

       将来想深造读博,是不是必须先读研究型硕士呢?
       答案是否定的。授课型的课程对于博士申请也是有帮助的。前提是这个硕士课程经历确实强化研究能力,不然该经历对你Phd的申请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正如前面提到的,授课型硕士也是有涉及“研究”的课程内容,如研究方法、定量定性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毕业论文等。因此,对于本身条件并不出众但又有志于日后继续申请PHD的学生,先读一个合适的授课型硕士,再申请PHD,也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好方法。

       从申请难度来讲,授课型课程容易很多?
       与研究型课程相比,授课型申请的难度确实低不少。
       正如前文所说,研究型课程是需要为学生配置专门的导师的。一方面,不是学校中所有的教员都有资格带学生的;另一方面,有资格的教员也不会每年都招生(毕竟,第一年招的学生,第二年还没毕业啊),所以从学校资源上,就已经限制了招生数量。例如,香港的研究型课程,每年在内地招收的研究型学生,不论专业,基本都在5个内,少的甚至只有1-2个;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