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国婚礼

华君妹妹暑假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参加她姐姐的婚礼。我们聊到江浙一带动辄上百桌,能吃上几天几夜的婚宴流水席,很是感慨。
  
   我自己以前经常出席朋友的婚宴或者跟在新郎、新郎身后忙上一整天。提到办喜事,脑子里闪过的念头就是一场闹哄哄的“秀”,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可还不能、也不愿不折腾。
  
   因此会很羡慕电影、电视中呈现出的西式婚礼的典雅和浪漫,没有过分的热闹、喧嚣和忙乱。果真如此吗?
  
   在美国我最爱看“Style”频道,其中有一档有关结婚的栏目。一个小时的节目中,每次穿插两对新人的婚礼筹备全过程。预算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由专门的婚庆公司全权包办,新人只管提想法和要求。就看着那些职员带着新人们订场地、找捧花、选喜柬、品尝婚宴菜肴和蛋糕、试婚纱、排练-----中国人结婚典礼大都在饭店举行,没什么创意。美国人可以把牧师和亲朋好友拉到海滩、公园、游船、森林等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由于室外天气状况无法控制,准备雨伞和遮雨棚也成了必要环节。
  
   这档节目让我看到美国式婚礼背后人们的忙乱和操劳。不过毕竟还是从观看获得的信息和印象。而朋友詹妮弗的婚礼总算让我亲身见识了礼数相当周全的美国式婚礼。虽然也是一场“秀”,但不铺张,也有相当实用的部分。
  
   詹妮弗出生在美国的中产家庭,她和男朋友决定在大学毕业后举行婚礼。婚纱在半年前就买好了,赶上打折,居然才花了$50。这件婚纱在后来的结婚仪式和婚宴上是唯一的当家礼服。与国内婚礼上中西礼服要换几套相比,詹妮弗很省了一笔行头费。
  
   在詹妮弗的公寓里欣赏那件价廉物美的婚纱时,她要了我们每个人的详细住址。于是不多久,我们收到她父母寄来的喜柬。纯白的底色,印着简笔画 的詹妮弗和她未婚夫的头像。里面还附着一张“回执”,填写你是否参加婚礼。
  
   婚礼前一个月,我和室友小鱼又收到詹妮弗室友的一封信,除了请我们周日中午去某处一聚外,还排了一个24小时的时间表,我的名字放在中午12点,小鱼的名字好像在晚上10点。我和小鱼把信反复研究多遍,仍旧弄不明白。于是小鱼打电话请教另一位美国朋友。原来这是婚礼前的一个叫做“Bride Shower(新娘沐浴)”的传统仪式,由闺中好友为新娘操办。周日将去的那个地方就是她室友的家。至于时刻表,是将一天分成24个时段,好朋友们按照不同时段送去相应的礼物。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我就挑了厨房用品。而小鱼排在就寝时间,她准备了真丝睡衣。
  
   第一次到底没有经验。周日去詹妮弗室友家参加Bride Shower,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午饭,然后按时段一一展示礼物给大家看,那时我们才发现忘了包装礼物。后来我们总结出,礼数与亲疏无关。仪式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比赛,就是大家分成两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卷筒纸做材料,将两位女孩子打扮成穿婚纱的新娘。
  
   之后不久,我和小鱼分别收到詹妮弗的感谢卡,称赞我们送的厨房用品和真丝睡衣。
  
   在美国参加婚礼没有“红包”一说,但礼物还是要送的。这送礼的方式国内倒是可以借鉴的——新人到商店挑选好自己新家 所需物品,由亲朋好友来买单。这个环节是小鱼帮我代办的,据她说,詹妮弗他们在三家商店选定了商品。小鱼在这些商店的网站上输入新娘和新郎的名字,就会出现他们所选商品名单,同时显示哪些商品已经被其他人选走了。小鱼帮我挑的是一个中国产竹制窗帘。网上付款后你可以亲自去商店取礼品,也可以要求直接寄到新人的家里。按小鱼的理解,这种送礼的方式体现的是亲朋好友一起帮一对新人“打造一个家”的温馨主题。
  
   终于盼到大婚的日子。仪式定在塔城市中心一座大教堂举行,那是我们在电视和电影里早就熟悉的画面,就略去不谈了。之后呢,哈哈,跟我们中国一样,要大吃一顿。
  
   婚宴设在教堂附近一家 大饭店内。参加完仪式后大家陆续来到这里。前面一溜长条桌是留给新人和至亲的,其余宾客在圆桌就座。开席之前,大家有秩序地在食品区排队取一些饮料、蛋糕、零食什么的。等新人落座开席,几锅“热菜”被端上食品区,大家按桌次轮流去取,侍者适时增添------当时感触很深:这几锅菜就搞定了上百人的盛宴。而在国内,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席间没有酒,只有在大家共同祝贺新人时,侍者为每人送上一杯香槟。
  
   没有家长致词,只有新郎和新娘的兄弟姐妹送出的俏皮的祝福。
  
   新人的一支舞后,詹妮弗和爸爸、新郎和妈妈分别共舞一曲。
  
   没有喜糖,但每人拿到一个心形白色喜饼。
  
   ---------
  
   再次收到詹妮弗和新郎送出的婚礼感谢卡。我知道,这场婚礼终于***落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