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扩区 高新区何处是边界

2012-7-21 11:42| 发布者: autumn| 查看: 24| 评论: 0

摘要: 本报记者刘玉海实习记者李宛月北京报道1.高新区版图大扩张2.“国家级高新区布局不清晰”.blank5{clear:both;height:5px;over

本报记者 刘玉海 实习记者 李宛月 北京报道

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运动,依旧潮流涌动、步履匆匆。

日前,本报记者从接近科技部的高新区研究人士处获悉,今年将有大批高新区晋升国家级,目前“晋级”运动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今年的高新区晋级运动是2009年以来的高新区升级潮的继续。如果今年的升级工作顺利完成,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将突破百家。

伴随着这些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同时,中关村、武汉东湖、西安、兰州等一大批原有的高新区纷纷开始了扩区运动,使高新区由原来的数十平方公里跃升至数百平方公里。升级与扩区叠加,使国家级高新区的“版图”成几何级数扩张。但批评人士认为,此轮升级、扩区浪潮更多的是“鼓励地方积极性”,而缺乏清晰的国家战略意识指引。

1. 高新区版图大扩张

“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升级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7月17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王胜光告诉本报记者。

早在今年4月1日于武汉召开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高新司官员曾透露,今年国家计划再升级16家省级高新区。这将使2009年以来的高新区升级浪潮迎来又一个高峰。

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身)。1991、1992年连续两年,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作出战略性部署,先后有50余家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

此后10多年间,国家高新区的数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直到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随后的2009年,又有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一同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扩容重启。2010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两批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扩容。截至去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8家,在西藏之外的省份全面开花。

对于省级高新区升级,各高新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包括成立专门的团队、按照国家级对高新区进行安排规划。

以湘潭高新区为例,湘潭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创建湘潭国家高新区”的决定。之后,成立了由市长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的专门机构,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标准展开工作。

高新区争取升级的热情与“国”字招牌带来的好处密不可分。

省级高新区升级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聚集吸纳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而且有利于获得国家或省市的相关政策倾斜,甚至享有国家有关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利,以此加快园区创新环境的完善,强力支持园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一直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地方省市政府以及金融、中介等组织部门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各地对高新区的热情,还在于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重要,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逐步凸显。

据官方对2009年56家国家高新区的统计,已有23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达到30%以上,16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当地城市GDP达到20%以上。在城市财政收入及净利润方面,2009年各高新区上缴税收及净利润在其所在城市中的比重均值分别达35.56% 和32.38%,19个高新区上缴税收占比超过40%。

此外,国家高新区已经不仅仅是在发挥其产业功能,地方政府都希望争取到这样一个牌子来带动当地社会整体形象的提升、发展。因此,很多地方乃至高新区自身在土地尤其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希望通过“国家高新区”这样一个载体和当地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王胜光看来,地方推动高新区升级的最关键动力是土地指标。“有了国家级高新区这个帽子才好批地,才好要土地指标,有了土地指标才能开

发建设,有了开发建设才能提供更大的经济发展的支撑。”王胜光说。

与高新区升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有的国家高新区也开始了大规模扩区行动。

中国第一高新区中关村,在既有“一区十园”的基础上抛出了“一区十八园”的规划目标,武汉东湖区高新区则在原有221.9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拓展296.13平方公里、使自身管辖面积翻番,另一重量级国家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也在今年7月初作出面积扩大一倍至200平方公里的规划……此外,如重庆、兰州等地的高新区也都加入扩区浪潮。

2. “国家级高新区布局不清晰”

对于中央在时隔十多年后对国家级高新区大开闸门的原因,业界普遍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有关。

长期关注和研究国家高新区的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都会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布局。

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面向未来更长远地谋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阵地。从这个意义上看,省级高新区的升级能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起草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要求,申请升级的省级高新区必须参加国家高新区年度评价,且在国家高新区年度评价中——包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完善配套功能等,主要指标排序位于前20位(西部地区没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省、自治区除外);申请升级的省级高新区必须符合所在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管理与规划管理工作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但在王胜光看来,虽然国家级高新区扩容有评审环节,但并未清晰体现出国家战略布局的意图,更多的像是鼓励地方积极性。

“如果高新区的布局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那么需要多少国家级高新区来支撑,哪些地方能形成这样的增长点,需要规划和认证,要着眼于经济地理、研究如何布局;另外,高新技术产业跟传统产业不一样,传统产业是资源依赖型,高新区是知识依赖型,需要很严格的条件。但现在完全依靠地方报上来,国家的战略意图不清晰,看起来完全像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主要是对地方积极性的鼓励,而不是建立在国家整体经济布局的权衡。”王胜光说,“高新区布局首先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如果涉及到地区之间的平衡和利益问题,可以有限地选择平衡,如拉萨、新疆,但不能所有高新区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看这个地方挺热情、挺积极,就给它报一个、算一个。”

对于国家高新区扩区,王胜光同样不掩饰自己“有意见”。王胜光认为,高新区一定是高密度经济区,其每平方公里的产值未来十年应达到30亿—50亿元,而目前国内的国家级高新区普遍在七八亿元,远远达不到高密度经济区的要求,却开始大肆铺摊子。

“高新区扩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发展什么产业?需多少空间来提供这样的支撑?”王胜光反问,“以北京为例,不能把全北京市都变成中关村吧?中关村要扩到‘一区十八园’,那北京市干脆换名字好了,换成中关村好了。”

李开复:创新工场必做
  • 智能机鼻祖黑莓陨落智能机鼻祖黑莓陨落
  •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