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血汗工厂揭露高科技背后的劳工规则

2012-7-23 09:36| 发布者: autumn| 查看: 18| 评论: 0

摘要: 消费类电子产品几十年来价格不断下降并使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的因素固然有集成电路产品在技术飞速进步情况下成本不断降低,但整机产品成本的关键却在于低工资的装

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6月28日,美国劳工权益保护组织“中国劳工观察”(China Labor Watch)在一份报告中称,苹果在华供应商违反了当地劳动法,强迫工人长时间加班,同时少缴医疗保险,损害工人权益。

近年来,苹果供应商因为多种问题受到劳工权益保护组织的密切关注,他们批评苹果正在利用“血汗工厂”生产iPhone和iPad,而苹果公司却总是惯例式地做出检查和督促供应商的承诺。在此之前,苹果公司已经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关注的就业机会问题做出了答复,也就是说,该公司产品的制造环节几乎不可能搬回美国。

虽然“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体系标准在大型跨国公司首先出现并影响到中国企业界,但这一直就是传统产业领域欧美大型公司的事情,与“高科技”行业从来就不相关。

今年3月份的一次关于吸引高端人才归国创业的小型座谈会上,一位刚从硅谷考察回国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官员以惊讶的口气说道:“我发现原来硅谷是没有工会的,而且连永久性劳动合同都没有。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与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对于创新人才,国家应该给予相对优厚的物质条件,但是对于创业,过多的优惠条件其实是不利于企业的,企业需要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才能有竞争力。”

对此,一位在场的华人企业家表示:“是的,硅谷的惯例其实是可以连书面劳动合同都没有,如果企业解除与员工之间的雇用关系只需要支付半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与北欧的福利式社会相比,硅谷的确很残忍,但这或许也正是硅谷还能不断继续创新和有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先前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官员则回应:“既然是从事高科技产业,能拿到高工资的技术人员要承受高度的竞争压力也是应该的,或许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没有创新能力和动力也与此有关,但对于高科技产业链上从事低价值环节的普通劳动者来说,缺乏相应的劳动权益保护就是不应该的了。”

虽然关于“苹果”公司使用血汗工厂作为其供应商自年初以来已多次被美国劳工权益保护组织捅出新闻,并且在中国大陆赚足了“眼球”,但实际上,自从大萧条时期民主党的罗斯福新政重要内容之一的1935年《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同时政府可以将任何企图非法干预此项权利的行为作为“不正当劳动行为”进行刑事犯罪制裁以来到现在,美国只有不到10%的私有经济部门工人加入了工会。

而被称为建立在I(ndia)C(hina)基础上的硅谷更是凭借不断在劳工规则立法上的一系列创新,并借助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实现了高科技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和产业规模的飞速增长。在劳动报酬上,为鼓励雇员接受相对较低的薪水,采取给予雇员股票期权的做法。

高科技行业经过艰苦的院外活动推动了国会在税收上的相应立法——当公司的雇员行使手中的期权,卖掉公司允许他们持有的股票后,这笔收入的税率比普通收入的税率要低得多,而税收机构在计算该公司税收时可以将雇员从中获得的收入部分扣除。这一做法人为地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支出并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与高科技行业相关的另一项特殊立法是允许高科技企业每年雇用几十万受过专业训练的外国工程师和程序员,让他们在美国工作6年。除非想失去签证,这些雇员必须在6年期间内不能轻易更换工作。这一立法安排无疑迫使外国雇员签订了一种接近于奴隶状态的劳动合同。

在劳工关系领域,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最后一个秘密就是“非法”地抵制任何试图组建工会的行为和努力以及合法地进行合同各类外包。

消费类电子产品几十年来价格不断下降并使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的因素固然有集成电路产品在技术飞速进步情况下成本不断降低,但整机产品成本的关键却在于低工资的装配车间。由于没有工会势力,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既可以在本土雇用低薪的外来移民工人,也可以在将装配环节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或者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地区的企业时,完全没有类似美国钢铁和汽车工业那样面临强大工会的压力。

关于苹果公司供应商劳工权益的指责无一例外地全部指向中国台湾公司。也因为根据硅谷的劳工规则和外包文化,加之台湾产业链条上的加入,在计算机工业领域,日本公司自80年代起到现在都未能复制其在汽车和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netease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