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群像:为梦想努力

2012-9-14 03:22| 发布者: autumn| 查看: 30| 评论: 0

摘要: 地点:中关村时间:9月10日到13日搬运工老王:全家人在村里奋斗小老板李强:跟中关村一起转型CEO张磊:发现走“错路”马上掉头我这十年刘福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柳传志隐退后,他留下的这句“办公司就是办人”在中关村经久流传。

如果聚焦于“村里人”,这里闪亮的关键词很多:中关村是中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

港澳台及外籍从业人员已成为中关村建设者中的一大力量,截至2011年底,园区内已有8991名港澳台和外籍从业人员;

截至2012年5月,中关村累计49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约占全国入选人数的21.7%,累计228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选人数的79.1%。

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加速。

这十年,中关村不仅是街道变得宽敞亮丽,大楼变得更宏伟新奇,更核心的发展是“村里”人才的汇聚壮大。

地点:中关村 时间:9月10日到13日

如果要编制一份中关村的人力资源报表,很简单。

我检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关村示范区目前有从业人员138.5万人,平均年龄32.5岁,29岁及以下占50%,40岁以上约占20%;

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9万人,其中1/4为研发设计类人员,相当于每4名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人从事科技研发活动;

2011年,示范区留学归国人员达到1.4万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超过万人;

2010年,户口在外省市的人员64万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1/4的企业老板是“70后”和“80后”;

2011年示范区从业人员每万人拥有有效专利108件……

要描绘一幅中关村人物群像,该从何处落笔?

王新洪显然不在这份辉煌的列表里,他没有固定的办公桌、没有社保,也进入不了中关村的统计视野。

9月10日,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坐在鼎好楼前的一架板车上等活,穿着红马甲,面容黝黑,表情平和。然而,中关村的十年群像,少不了“王新洪们”一笔。他们曾被驱赶,但现实是“村里”离不开他们。

也少不了李强,一位攒机小老板。他的产业被列入中关村的“不鼓励”目录,但他坚持留了下来,开始“转型”。

当然,还有张磊,一位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年轻CEO,中关村的新势力。

他们互不相识,劳作各异,但是他们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梦想。

搬运工老王:全家人在村里奋斗

13日早上8点多,王新洪像往常一样,蹬着三轮车从清华西门的平房区出门了。9点,他准时来到鼎好楼下,开始一天的搬运工生活,直到晚上7点半回家。

这样的生活,王新洪坚持了快5年。

王新洪全家都是“村里人”,儿子在鼎好一家数码店做销售,妻子在鼎好大厦做保洁,而他每日要围绕中关村几大卖场转圈,把电脑、打印机、耗材从一个卖场运到另一个卖场。

没活时,王新洪就坐在板车上休息,胡子拉碴,面容平静,也不喜欢扎堆聊天。有人问路,他也会热情地指路。

王新洪在山东临沂老家还有7亩地。农忙时,18岁的儿子不愿跟他回去播种,“他们这一代对种地已经不感兴趣了”。

王新洪说,这几年中关村卖场生意没以前火,不过板车数量并没有减少,还是一二百辆。只是,蹬板车的换了一茬又一茬。

每天,他能拉四五趟活,每趟15元。他说,儿子眼看就大了,他和妻子还得辛苦几年,等儿子娶了媳妇,就能歇一歇了。

每月都有几天,城管会来驱赶他们。

“他们也有道理。严格来说我们这是违法的,五环内早9点到下午5点,板车不能进来。”王新洪说。

“但是少了我们也不行。”王新洪说,商户要串货,他们每家买辆车也不现实。路程不远,外面的货车也不愿意来挣这点钱。

王新洪也听说了中关村电子卖场要逐步转型。到时候没有商户串货,不用城管,他们就被淘汰了。

“怎么办?”

“能怎么办?社会要发展变化,谁都挡不住。”

“不打算提前谋划,换个职业?”我问他。

“社会发展谁能预料啊,我们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王新洪说。

小老板李强:跟中关村一起转型

比起王新洪,40岁的李强希望能赶上“社会的变化”。大概因为当过兵,李强爱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中关村西区要转型,李强早有关注。

去年,消息成真,在海龙大厦租小柜台攒机的李强被“铁腕”清了出去。不少朋友转了行,彻底离开中关村,李强却留了下来。

他转到海龙对面的科贸大厦。攒机业务少了,李强开始“转型”,追市场热点,卖苹果三星手机,平板电脑和各式智能手机配件。

最近,手机生意不错,一个月的销售额有十多万。

在中关村,攒机的转型卖手机并不容易,“手机市场的渠道,是别人花了很多年建起来的,凭什么让你进去!”李强的一位老乡说,李强性格和善,做生意讲诚信,在中关村积累了很多朋友,所以他转型了。

李强算得上中关村的“老人”了。1996年,李强退役后来京打工,几千块的退役安置金交了培训费,学会了打字,到人民大学培训中心机房打杂。

一个月300块的工资,租房100元,吃饭150元,每月存50元。

培训中心有台486电脑,李强工作之余就用这台电脑学DOS,“一点点查单词,那时一个人住在半地下室,通宵不睡觉地学。”

2000年,他到一个小公司做技术员,工资每月1000元。眼看着海龙火了起来,2001年便辞职到海龙租了小柜台攒机。

“一晚上能攒50台,带俩小伙计,装到天亮。”回忆起红火的日子,李强咧嘴笑了。

他形容自己“口笨、人实在”,只求薄利多销,所以每年都能接两三个大单子。

2008年,李强花30万注册了公司,叫“慧光永信商贸公司”。李强说,慧光是当年他打杂学电脑的培训部名字,永信是提醒自己做生意要永远诚信。

儿子今年8岁,在中关村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班上前三名,喜欢电脑。”在嘈杂的科贸电子城2楼店内,李强一提起儿子,又咧嘴笑了。

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新概念,李强也能说上几句,但他的能力还是限制在“越狱”和修电脑上。

“中关村变了。”李强说,口碑在那,虽然来这买电脑、买手机的人少了,但生意一下子死不了。至于要不要参与更光鲜、现代的中关村建设,李强说,那是我儿子的事。

CEO张磊:发现走“错路”马上掉头

小老板李强撤出海龙,CEO张磊搬了进去。

9月10日,海龙大厦11楼,张磊的办公桌和员工连在一起。“像一个大网吧”,员工自嘲。

张磊喜欢这样的格局,便于讨论、打成一片。

中午休息,一帮年轻的工程师围在一起“三国杀”,玩得不亦乐乎。

张磊是这家叫“点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这也是李开复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家企业,如今团队已经有100多号人。

“点心就是要点中你的心”。36岁的张磊说。

张磊很冷静。

“高兴的时候,也仅仅是微笑。”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评价张磊说,“以冷静著称,整天都波澜不惊的,表情不算丰富,没有明显的喜怒哀乐”。

“但他并不冷酷,很关心员工。去年中秋节,他把父母和妻女拉到工场里,给员工做 肉夹馍 。”王肇辉说。

从华为到百度,再到创新工场,张磊的身上有着工程师的典型特点,穿着随性、牛仔裤,黑色塑料框眼镜一成不变。

作为“领头羊”,张磊必须要冷静。

中关村的创业者风云变幻,光鲜的公司背后是更多倒下的公司。

“每半年要死一次。”这是张磊常说的。不仅要警惕外部环境对创业公司的挑战,也要复盘,挑战自己。一旦发现走错路,马上掉头,绝对“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张磊非常推崇“试错理论。”

点心是2010年9月成立的,2011年上半年出现了第一次“危机”。当时团队要生成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已经跟夏普谈好了合作。整个公司进入紧张战备状态,几乎所有人都是晚上12点才回家。

系统快要完成时,张磊做了一个决定:公司得转型,以后重点做APP。

“公司像炸锅的蚂蚁,大家都不理解。我们夜以继日的忙活,刚要出成绩,怎么就转型了?”点心首席运营官黄庄说,“后来大家想明白了,只有做APP才可以更好适应互联网生态。APP要求用户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操作系统是伴随手机硬件量发展的,比较慢,不适合创业公司。”

如今,点心的应用产品用户规模达4400万,稳居国内前十。

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用户规模进入国内前五。”张磊的语气很坚定。

“我们一直埋头赶路,没有时间思考这条路走下去,会是什么样?张磊会想得更多。”黄庄说。

黄庄给公司的定位是中关村的第三代创业者。“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黄庄说,中关村示范区内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好,“空间很大,机遇也很多”。

黄庄说,他们希望做出更多更深的原创,创造中国的“谷歌”。

我这十年

刘福新 北京爱新聚福电子音乐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下岗工到千万富翁

1999年,32岁的我从企业下岗,两个孩子的教育与生活费用,让生活压力扑面而来。

凭着下岗前在公司代理创新声卡的经验,我决定在中关村租个柜台。

这年9月,我来到中海电子市场,以每月2000多元的租金,租下了最便宜、也最偏僻的一个柜台,3.142平方米的面积。

从这天开始,我成为中关村人。

名字虽然好听,其实就是电子小贩。我主要卖声卡、光驱,也攒电脑。那时候对电子产品一窍不通,生意不温不火。

转机是2001年。我通过朋友知道创新声卡有二手货卖,于是进了一批。新货要450元,我只卖150元。虽然是二手货,但质量可靠,销售一下子火了起来。

销售方面,我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就在服务上下工夫。我花3000元买了辆二手小面,开起来像破拖拉机,跑遍全城给人送货。

一次给一个音乐人装电脑,送货上门。晚上10点半接到对方电话,说忘了电源线。我开着那辆“轰隆隆”的小面去了他位于马家堡的家,折腾完回家已经半夜。

这样的生活很辛苦,却是值得的。这个音乐人很快给我介绍了4个客户。这样的例子,贯穿着我的“村里”生活。

就这样,我的柜台从中海搬到硅谷,再到鼎好,柜台的面积从3.142平米,到4.42平米,再到13.92平米,直到现在的200平米展示厅,400平米录音棚。从销售额来说,2000年我是15万,如今已是几千万了。

如今的中关村已不复往日。其实,中关村的发展过程就是我们这些“小商贩”大浪淘沙的过程。当年的诚信经营者,很多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一些卖假货、水货的可能早已慢慢消失了。 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读这十年

周鸿祎 奇虎360董事长

“不缺钱不缺人 缺真正的创新精神”

中关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有两点。

一是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搬进中关村,比如新浪、搜狐。现在,我们奇虎360也搬进去了。中关村一直号称要做“中国的硅谷”,实际上,最近几年这些互联网公司也的确把硅谷的商业模式带进去了。最开始,中关村的公司都是本土化,以贸易居多,像个大集市,而现在已经跟国际资本对接,更加国际化。

第二,以前中关村的公司想的最多是怎么赚钱,生存下来。而现在VC和各种基金一大把,中关村的创业公司根本不愁资金,做的生意也不是以前那种靠“倒腾”赚钱,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都扩展了。

现在,中关村不缺人,也不缺钱,政府也给予了很多税收减免政策,还有很多很好的孵化器。中关村唯一缺的是“真正的创新精神”,不是把美国的模式抄袭过来,而是做点大多数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打破原来的游戏规则。

这属于人文方面的东西,是思想上的真正创新。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海涛 杨万国 林其玲) netease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