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系列剧《都市女孩》中亚当与汉娜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中美关系的某些特点)
我每天坐通勤火车往返于马里兰郊区和华盛顿城区之间,单程耗时45分钟。上班路上我一般精神状况比较好,时间主要用来读书。下班路上人比较疲惫,我用iPad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好处是比较放松一些,用不着全神贯注,经常可以打个盹,然后接着看。最近几个星期心理上逐渐有些变化,影视观摩过程中略微有点紧张,本能地希望找到放置iPad的最佳角度。除了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希望让邻座或者上下车的人看清屏幕上的内容。
我一直在看HBO的系列剧《都市女孩》(Girls),总共两季20集,主角是四个20岁出头、刚刚大学毕业、立志在纽约寻找机会的年轻姑娘。我担心周围的人疑惑,一个从实际年龄看不应该关注青春剧、尤其是青春女生剧的人却连续一个多月在火车上看四个姑娘,他的心理年龄是否出现异常?
我的忧虑肯定有道理。这部作品有些过于青春,尤其是过于青春冲动。有一次我迷糊过去以前,隐约记得屏幕上的一对年轻人正在做他们最热衷的事情。15分钟后我醒过来的时候,屏幕上是另一对年轻人正在做他们最热衷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不得不下意识地朝四周看一看,希望不要引起注意。也许我的心理压力过大,因为车厢内并不拥挤,三人座上从来都只有两人占据。唯一的风险可能是我靠过道坐着的时候,上下车的人偶尔能看上一两眼。
在担心旁人看到产生疑惑以前,其实我花了不少精力来说服自己。十几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在文化艺术上的口味跟时尚和流行相距甚远,跟已经到退休年龄的“婴儿潮”一代比较接近。以音乐为例,我爱听的鲍勃·迪伦、保罗·西蒙、Neil Young在美国年轻人中早已经过气。试试看,如果你跟中国的90后提到自己常听李谷一或者朱逢博,他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大家都已经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陌陌来寻找"附近的人",我仍然下意识地哼唱“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时代的烙印无法去除,我正在成为化石,尽管心有不甘。
我看电影相对多一些,极少有时间看系列剧。不错,26岁的犹太姑娘丽娜·杜勒姆(Lena Dunham)集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才华获得全面施展。放眼全美国,这样的年轻人也是屈指可数。有人夸她发出的是美国这一代年轻人的共同声音,有人夸她发出的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声音。倾听年轻人的呼声固然有意义,但从眼下热播的电视剧来看,即使精挑细选,也应该将《纸牌屋》、《广告狂人》等适合成年人观看,与政治、社会、经济直接相关的作品放在优先地位。我全部看完20集的《都市女孩》以后才开始向13集的《纸牌屋》发起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