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懂礼貌的遭遇

今天(其实是某年某日)我老婆去维多利亚市场去买鱼买菜,回来说了一件事情。她在买磨菇的时候,有两位中国师奶(师奶:广东话家庭妇女的意思)模样的人也在那里买磨菇,她俩想要两个袋子拣,就向卖磨菇的西人小伙子说:“Two bag.”小伙子象没听懂她们的话,问道:“What did you say?”而态度明显不客气。
师奶又说了一遍:“Two bag.”小伙子这才重重地回了一句“Two bag, please.”一个夸张的重音落在please上面,说完递了两个袋子给一头雾水的师奶,两位师奶接过袋子,还又象争辩,又象自语地说:“Free bag.”显然,她们还以为小伙子舍不得给这两个袋子。
而这两位师奶所遭遇的问题,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象礼貌问题,西人的习惯是,只要让对方替你做事情,不管这事小到芝麻粒大,也不管这事是不是对方份内的职责,都得把请字挂在嘴边。完了之后,大家还要谢来谢去。在中国,求人的事情,大家都不会忘记礼貌用语,可是,在一些并非求人的场合,比如在菜场买菜,是没有几个人记得要同卖鱼佬说“请”的。而只要有生意做,卖鱼佬也绝不在乎买主是不是礼貌。在这种环境里头出来的人,再怎么注意,都难免百密一疏。
可是,在这里就不同了,大家从小听惯了带“请”字的话,现在突然夹进一句“Two bag”,在卖菜的小伙子听来,几乎就同挨骂的感觉无异,所以,他会有非常不礼貌的反应,尽管面对的是衣食父母。
而这种事情,我也遇到不止一次,在国内的时候,我自以为是讲礼貌,守公德的模范公民,来这里以后,为防止让西人看不起,更是小心谨慎,唯恐礼数不周。可就是这样警钟长鸣,也时常会有遗憾。
有一天开车去COLES,在停车场里的一处人行横道前,一位手捧鲜花的小伙已经踏上了斑马线,我看了一下大家不会碰上,就开过了斑马线。结果,此举让小伙子非常生气,他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手势,嘴里还大声地说了一句什么。
开过人行横道之后,我觉得十分后悔。这里的交通规则有明文规定,一旦有人踏上了斑马线,两边的车辆就要给行人让路,所以,这里的汽车习惯了让路,行人也习惯了被让路。而在国内,大家习惯的是互相抢道,能够彼此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就算是有德的司机和行人。
前不久,我刚刚通过了这里的驾照笔试,所有的规则都可谓烂熟于心,一般来说,在马路上,我绝不会犯与行人抢道的错误,可是,在这个停车场里,思想一放松,脑子就进入了国内的驾驶程序。
虽然我并无恶意,也并没有实质上伤及对方,但对方却已经感觉受到了伤害。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文化差异使然。在这里,人们的礼貌是一种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不礼貌的语言和行动只会被人理解成刻意而为。在中国,对多数人而言,没有礼貌的中性语言是一种习惯,礼貌则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只有基于实用的目的,礼貌才会被动用,比如说“请”,要看我是不是要求你办事,比如说道歉,要看我是不是真的伤害到你,比如说开车为行人让路,除非是不让路就会撞上人。
应该说,意识到这种差别很容易,但要彻底改过来很难,因为礼貌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行为,形成这种反射,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时间。比如说,这里走路,排队,或做其它事情时,如果发生的身体的接触,哪怕很轻,有责任的一方都会主动道歉。这一点我十分清楚,可是,当我有一回碰到别人时,心里产生的反应竟然是,只是很轻地碰了一下,要不要道歉呢?虽然很快明白这种想法不对,但机会已是转瞬即逝,等想明白,再说SORRY也就不合适了。
文化没有对错之分,而入乡随俗则是化解之道。对新移民而言,早一点把礼貌变成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最多的善待与尊重。
联系人:
联系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